龍治普(右一)向客戶介紹小額信貸的“鹽池信貸模式”。本報記者 張玉香 文/圖
說起行業狀元,龍治普這個土生土長的鹽池人算是扶貧行業名副其實的狀元。1984年他畢業于寧夏農學院畜牧專業,至1997年先后擔任鹽池縣良種繁殖場場長和鹽池縣沙邊子治沙研究基地主任,任職期間致力于科研推廣工作,使沙邊子試驗區成為全國治沙的一面旗幟。
1997年以來他又擔任鹽池縣外援項目辦公室主任并兼任“寧夏加(加拿大)援綜合扶貧項目”經理,努力在扶貧理念、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尋求創新和突破,先后發起并組建了5個扶貧性質的社會組織,引進無償資金4000余萬元,開發了目前成功的小額信貸——“鹽池信貸模式”,引進有償信貸資金1.3億元,每年使近萬名農村婦女得到信貸及其相關支持。如今他的扶貧項目覆蓋同心、紅寺堡及海原等貧困縣,由其領導的組織和項目使12萬人直接受益,2004年他獲得“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提名獎,同年獲得“中國消除貧困獎”,即中國十大扶貧狀元。
“獎雖然多,可我依然還是我,工作也依然是我要長期堅持的事情。”5月 6日,當和記者一同談起這些年來自己取得的成績時,龍治普非常淡定,“獎項只是對自己的一種鼓勵,我的工作成績關鍵得看百姓的認可度。”
據龍治普介紹,他的工作內容從畜牧到治沙又到扶貧,看起來跳躍性太大,但實質上是適應鹽池縣實際扶貧工作的一條連貫的線。“過去的鹽池縣,土地沙化太嚴重,搞種養殖是根本不可能的。”龍治普說,所以治沙成了當時求發展的首要任務,當沙化的土地隨著治理的推進慢慢變好的時候,老百姓便有了新的發展需求,發展符合當地實際的種養殖也是老百姓的必然選擇,而在這個時候,資金又成了制約發展的最大障礙。
在鹽池縣外援項目辦公室工作的幾年時間里,讓龍治普有了更多接觸外部信息的機會,這極大豐富和拓展了他的思路。他第一次將國際上倡導的參與式扶貧理念引入項目實踐,第一次將國際上倡導的農村社區建設引入山區,還先后從中國農業大學、愛德基金會、德國的米澤瑞等國內外機構組織爭取到了20多個外援項目,落實項目資金4000余萬元。在鹽池縣的13個行政村開展大范圍的參與式扶貧。
“所謂參與式扶貧,就是為貧困人口提供必需的外界幫助,在資金、組織體系、服務之外,讓他們自主尋求發展項目和發展方式,而不是聽憑掌握著資源的外部主觀意志的指揮。”龍治普介紹,為了能讓家鄉百姓“輸血式”的扶貧向“內源式發展”方向轉移,他又于2004年發起成立寧夏第一家純扶貧性質的NGO組織“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在助學、社區發展、小額信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該機構已經成為中國西北最活躍的公益組織之一。
“我的小額信貸業務,現在發展到每千元貸款每年可使貸款戶增加收入680元,而且貸款客戶中,有73%實現了貸款三年收入翻番的目標。有近萬名貸款家庭成員開始了家庭經營,實現了自就業。”龍治普說,“進步總是在嘗試中實現的,未來的發展中,我一定會繼續探索各種方式,將扶貧事業堅持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