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著零下22攝氏度嚴寒,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主任龍治普日前又來到老區鹽池縣,當地百姓、尤其是農村婦女聞訊紛紛趕來,詢問小額信貸的事兒。
“龍頭兒,這是村里婦女貸款的明細”“龍教授,放款額度能不能再多些”……這些年,龍治普發放的小額貸款讓村里農戶富了起來,“頭兒”“教授”是村民們對龍治普的“昵稱”。
鹽池縣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是9個貧困縣區之一。過去,單一依靠財政資金幫扶往往杯水車薪,貸款的“高門檻”擋住了貧困百姓奔小康之路。
上世紀90年代,龍治普開始在當地試行信貸扶貧。2004年,他注冊成立了非政府組織——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通過爭取外部項目資金,重點幫助貧困婦女小額信貸,及捐資助學。
為使小額信貸擴大規模,解決資產權屬、投資者進出難題,2008年,寧夏金融辦支持中心改制為小額貸款公司,并通過協調銀行給予貸款、放寬融資比例等增加其資金量,為更多貧困婦女發展產業提供持續支持。
龍治普介紹,和銀行不一樣,他們發展的貸款對象97%是農村貧困婦女,采取低額度、短周期、利率高于銀行低于民間借貸的設計,精準指向貧困家庭,選擇當地鄉鎮的信貸推廣員,以親戚等熟人圈子形成擔保還款的道德約束,通過守信還款讓貧困婦女獲得更多貸款,激發其持續脫貧的熱情。
他認為,信貸扶貧關鍵在于轉變幫扶理念,讓貧困婦女由替代發展轉變為自我發展。為了得到農戶的支持,龍治普白天針對農村婦女開展參與式培訓,晚上坐在炕頭組織開會。就這樣,農村婦女發展到后來自己主動選擇項目,客戶也從一個村的10來戶增加到覆蓋山區8縣的1.8萬戶。
在龍治普的辦公室墻上,一張照片引人注目:一位農村婦女接受外國人頒獎。這位婦女是鹽池縣原高利烏蘇村村民汪淑蓮,憑著最初1000元的小額信貸起步,一步步發展到開礦辦廠。汪淑蓮當選村長后,把窮困村變成了富裕村,赴法國捧回了“全球小額信貸微型企業家社會影響獎”。龍治普說:“當初2.2萬元貸給包括汪淑蓮在內的22名農婦,這些資金幫助她們自立自強,發揮的作用難以估量!”
記者近日在鹽池縣旺四灘村采訪看到,發放小額信貸的“大組長”張秀蓮正在組織農村婦女參加集體活動。她說,小額信貸讓婦女們能聚在一起互相商量發展產業,“現在全村貸款戶數在下降,因為農戶們生活好了,已經不滿足最多4萬元的貸款了,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
龍治普在探索信貸扶貧的道路上走過了20個年頭,可喜的成效堅定了打造真正適合貧困山區的鄉村銀行、惠及更多貧困農戶的決心。“今年,要保證為3萬客戶提供6億元貸款。5年內,我們計劃信貸規模要達到3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