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鹽池縣外援辦組織實施的小額信貸項目自1996年啟動以來,通過十年滾動發展,截止2006年12月底,貸款余額達286余萬元,參貸戶1400多戶,累計貸款1870萬元,涉及64個自然村。據測算,每1000元貸款,可使貸款戶年增收648元,初步實現了“貸給客戶一筆信貸資金固然重要,而提升客戶的自我發展能力更重要”的設計理念。該縣小額信貸逐步走向成熟,被同行稱為“鹽池模式”。
村里來了外援辦,幫咱排憂解困難。
項目落實進了村,滾動貸款搞發展。
愛德項目進了村,婦女思想得解放。
承擔家務是先鋒,種植養殖是能手。
隨著時代往前跑,穿著也得趕時髦。
種田實現機械化,家庭收入向前邁。
出門都是摩托車,通訊都用手機撥。
……
一段自編自演的快板說《贊項目》,道出了鹽池農村婦女對小額信貸項目的心聲。年末歲初,筆者多次跟隨鹽池縣外援辦的同志深入小額信貸項目實施村莊進行采訪。了解了被人們稱之為“鹽池模式”的小額信貸對農村婦女帶來的新變化。
小額信貸:解決窮人發展問題的扶貧項目
“發展小額信貸,主要是通過摸索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小額信貸機制,把少量的資金貸到農村婦女手中,發揮她們的特長,挖掘她們的潛能,鼓勵她們發展家庭經營項目,增加收入,并把她們組織到一起,參加培訓和開展文化娛樂活動,讓農村婦女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素質得到提高。”鹽池縣外援辦小額信貸服務中心副主任張建娥說。
據介紹,為了解決對貧困地區以及貧困群體簡單的給予而導致目標群體的“等、靠、要”問題。孟加拉國尤納斯教授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面向窮人提供小額信貸的嘗試,建立了一個面向窮人的銀行體系——格萊明鄉村銀行。至2005年8月,該銀行的貸款余額達3.85億美元,客戶數量達500萬戶。格萊明鄉村銀行先后為200多萬社會最貧窮人口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無擔保貸款,其中97%是婦女。在幫助窮人擺脫貧困的同時,格萊明銀行還保持著良好的經營業績,還款率始終維持在97%以上。作為有效解決窮人發展問題的方式,小額信貸被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接受并推廣。我國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引入小額信貸,并率先被一些國際合作項目采用。
鹽池小額信貸項目是1996年,在愛德基金會資助的“鹽池縣愛德治沙與社區綜合發展項目”的基礎上,在縣政府以及中國農業大學、法國沛豐等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在尤納斯教授所創建的孟加拉鄉村銀行(GB模式)的基礎上,經多方考察,結合鹽池實際和當地農戶的信貸需求而設計的信貸模式。
小額信貸:“鹽池模式”的形成
為了使小額信貸更適宜于鹽池的發展和實際需要,1999年,鹽池縣外援辦專門成立了鹽池縣婦女發展協會。2001年又成立了隸屬于“協會”的辦事機構——縣小額信貸服務中心。在對農民的發展和信貸需求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基于成本核算、可持續發展、農民需求等方面形成了鹽池縣小額信貸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在實施中不斷完善。村級小額信貸村組以自然村為單位,由若干個具有連帶責任的合約小組組成,每個小組由4-7個組員自愿組成,小組由小組成員選舉一名小組長,村組由信貸組員民主選舉產生大組長、記錄員,在推廣員的配合下管理小額信貸村組的日常事務。
在信貸中,以信貸員、推廣員實行分片管理服務。他們充分尊重承貸戶的需求,從貸款額度、期限、利率、時間以及目前的借貸環境等方面,詳細地征集農民的意見,確定“發展性貸款”。資金主要貸給有生產、經營能力的農村貧困婦女,由他們自主選擇經營有利于環境改善的農村發展項目。組員通過村組從小額信貸服務中心獲得貸款,以100元為單元,根據農戶本人實際需求申請,第一輪最高額1000元,每輪增加500元,逐輪滾動,3000元為最高額。每輪貸款周期為半年至一年。貸款時,采取一次性上門發放貸款,半年一次還清本金和全部運管費。每半月召開一次村組例會,進行收放貸款、培訓和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貸款婦女發展項目確定后,小額信貸服務中心便組織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對于一般的常規技術、常識、簡單的操作技術和農民的一些疑難問題,推廣員結合半月村組會議和入戶跟蹤服務進行培訓和指導。對于專業性強的新技術和項目經營過程中的技術問題,有縣小額信貸服務中心技術服務部確定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培訓時間,不定期的進行系統性的、季節性的集中培訓。
增加收入和掌握技術是重要的,但他們的宗旨是在發展中求變化,主要是婦女的思想觀念要有新的變化。該縣外援辦主任、小額信貸服務中心主任龍治普說:農民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實現多數人的參與應該考慮到為村民提供豐富的活動;健康的活動又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有利于農民自我組織的鞏固;一些常規項目希望通過文化科技培訓達到提高個人能力的目的,有時往往效果不大,實際生活中,有效的交流、溝通對人的能力提高意義更大。為了廣泛開展活動,該縣小額信貸服務中心在實施小額信貸項目的每個村都建立了農民活動室,添置桌凳、報刊、書籍、棋牌、音響等設施,以行政村和推廣員的服務區域為單位,開展文藝、技能、科技文化等競賽,年底將優勝者集中在縣城進行總決賽,為近千名婦女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截止今年,共舉辦農民進城文藝調演等近20場,貸款婦女參加率達98%。
據龍治普主任介紹,目前,該縣小額信貸對象中,婦女的比例高達98%。選擇婦女作為信貸對象,主要是因為婦女在農村仍然屬于弱勢人群,她們常年在家,已經成為農村,特別是家庭經營的主體力量,更需要支持;婦女選擇的信貸額度較低,關心家庭的日常開支,也少有惡習,能把貸款真正用到刀刃上。
小額信貸:讓農村婦女換了活法
花馬池鎮王記溝村共有30戶人家,2000年以前人均收入只有五六百元。自從2000年小額信貸項目在該村實施以后,有28戶參與了進來,村里的婦女通過小額信貸這個橋梁,開始自發組織起來,學文化、學科技,互相交流種植和養殖經驗。截至目前,她們已累計13輪貸款,金額達56萬多元。經過她們的勤奮努力,現在該村擁有摩托車20輛、農用三輪車15輛,并且戶戶都有固定電話或手機,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600余元。村民楊東仙感慨地說:“俺參與貸款12輪,主要發展養羊,從原先的7只羊滾動到現在的45只,除了俺家掌柜的一年的收入,自己一年下來也能收入個3000多塊錢。”說起近幾年的變化,楊東仙很自豪地說:“過去掌柜的不在,家里賣只雞都不敢,現在他不在,俺開上三輪蹦蹦車自己到集市上去賣羊,手里有了活錢,花兩個小錢不再張口和掌柜的要了。”小額信貸婦女汪淑蓮說:“小額信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俺們農村婦女的心吶!它不僅在資金上支持俺們發展生產,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俺們的思想觀念,使這些整天只會圍著鍋臺轉的山區婦女,學會了當家做主,真正頂起了半邊天。”
在采訪中,讓記者感到震撼的是:通過小額信貸的支持,農村婦女自我發展能力、科技文化素質都有了明顯提高。婦女們通過更多的交流和參與,不但自己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打破了“只知誰家,不知名誰”的局面,形成了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
據調查,1996年前,項目區農村婦女文盲率達70%,特別是40歲以上的婦女。在小額信貸項目實施后,婦女們開始到一起學認字、寫字。如今,不但認識字,有的還學會了做項目經營計劃。王記溝村貸款組員喬鳳蓮感慨地說:“我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進過學校門,斗大的字不認識一個。小額信貸項目不僅讓我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還學會了寫全家人的名字”。各村組選出的大組長、記錄員也從在眾人面前不敢講話、寫字手發抖到有條不紊地主持大家活動、開會,詳細地做會議記錄和財務收支情況。組員也都能在眾人面前大膽地發言、唱歌、跳舞,暢談自己的致富經驗和想法。
婦女們經營的生產項目規模也不斷擴大,有50%以上的戶由單一的家庭經營發展到搞多種經營。青山鄉古峰莊小額信貸村組的大組長郭振蓮,開始時拿著書喂雞,抱著雞看書。現在不但掌握了養雞技術,還經常到鄰居家做技術指導,成了周邊村莊的養雞技術員。她還組織成立了養雞協會,帶領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經過幾輪貸款后,貸款婦女的可支配資金均達到4000元左右,最高的達到7000元,在家庭中的決策和經濟地位明顯提高。馮記溝鄉楊莊臺村的男人們用極其羨慕的口吻這樣談論著:“俺們村的這些婆姨們現在牛了,能貸上款了。俺們到銀行跑了不知多少趟也沒能把錢貸出來,人家貸款、還款都不用跑路。”
過去同住一個村的婦女相互間能夠說出姓氏的人占91.4%,能說出名字的僅占45.3%,參加過村內會議的僅占5.7%。現在,她們已被項目豐富多彩的活動聯為一個集體,不但在鄰村有了朋友,而且在外鄉有了熟人。有一位參貸婦女的丈夫用詩一般的語言說:小額信貸解決了人的思想問題,活躍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使家庭有了生機和活力,增加了家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提高了生活質量,由活著轉向生活。他還進一步解釋說,真的,活著和生活是兩碼事,活著就只是為了吃飯,而生活使我們感到身心愉悅。通訊員 王 軍(文/圖)
來源:新華網寧夏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