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98%的客戶,都是寧夏貧困地區的農村婦女。截至今年6月30日,該公司總資產5.6億元,信貸余額4.62億元。
“解決了農村婦女的發展難題,也就解決了農村家庭現在和將來的發展。”寧夏東方惠民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龍治普說。
不久前,在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等單位主辦的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東方惠民公司的“鹽池小額信貸扶貧模式”,榮獲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鹽池模式,即指向貧困人口的本土化小額信貸模式。對話其“設計師”——東方惠民公司董事長龍治普,解讀小額貸款在精準扶貧中的獨到力量,也讓我們看到了寧夏東方惠民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之道。
選準:契合需求 降低貸款服務門檻
“一想起那時的窮日子,眼淚淹到了心尖尖。”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的杜銀花感慨。坐在新式沙發上,杜銀花回憶:“以前每到年關最難熬。一碗蕎面饸饹,就是全家人的年夜飯。種地靠天吃飯,雖有十幾只綿羊,但換不來幾個活錢。”
“多年前,硬著頭皮貸了500元,賣了圈里的綿羊,湊了近3000元。“杜銀花說。帶著“啟動資金”,她買回60只山羊繁殖育肥,當年就賺了錢。
“變化是天翻地覆的“,杜銀花說,現在蓋上新房,買了皮卡車,養殖規模擴大到500多只,年收入超20萬元。
在鹽池農村,這不是一個個案。
“我的家鄉在鹽池縣青山鄉古峰莊村,貧窮是年幼時最深刻的記憶。”龍治普說,”參照孟加拉鄉村銀行的模式,創辦了小額信貸公司,初心是幫助更多的農村婦女走出貧困。”
在小額信貸的支持下,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的杜銀花依靠養羊致富
杜銀花家的舊院落
貸款養羊后,杜銀花家蓋起了新房子,買了皮卡車
公司前身是鹽池縣婦女發展協會,2008年,在自治區金融工作局、國家開發銀行寧夏分行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改制為小額貸款公司,踐行“面向三農,婦女為主,關注貧困,微貸惠民”的理念。
“首先,要選得準。”龍治普認為,選準目標人群是小貸公司成敗的關鍵。農村貧困婦女普遍講信用,看重家庭小額收支,有金融需求。但受限于傳統金融的運營模式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金融服務較難抵達她們身邊。 作為傳統金融行業的有效補充,小額貸款提供了放松抵押擔保制約的還款制度,決絕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降低了低收入階層的貸款門檻。
瞄準:機制選擇 自動指向貧困家庭
在產品設計上,通過較小的額度,較短的周期,自動瞄準低收入家庭,保證信貸資金能到達真正需要貸款的低收入農戶手中。
趙月珍家在同心縣王團鎮,院里的老土房和新瓦房,對比鮮明。“前面的土房子,是我養牛掙錢蓋下的;前年,又蓋了4間大瓦房。”趙月珍說。還是十年前,推廣員上門宣傳小額貸款后,村里人說,是不是騙子?趙月珍試著和4位婦女組成聯保小組,貸了2000元,發展養殖,生活慢慢發生了變化。
借鑒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小組聯保貸款模式,通過4-7戶農戶自愿聯保貸款,實現客戶貸前的內部自我識別機制、還款時組織內部的小團體道德約束機制,東方惠民公司的不良貸款率一直較低。
精準:持續“滴灌” “貸”動農戶內生動力
“鹽池模式”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離不開位于“神經末梢”的小貸推廣員,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知識青年的本土化就業。
推廣員的家就是辦公室。該公司就近組建本土化推廣員團隊,搭建親情客戶網絡組織,降低成本,并對農戶進行實用技術和文化等非金融服務,激發內生動力。
據統計,該公司客戶戶均每年每筆10000元貸款可實現毛收入3880元,參加信貸3年的家庭收入可實現翻一番。
通過有效的商業設計,不僅為農民提供金融支持,同時實現小額信貸公司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鹽池模式”只是一個起點。公司成立10個子分公司,服務2萬多個貧困家庭,貸款回收率保持在99%以上。“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單純用網絡是代替不了的,還需從技術、親情、信用等多方面探索。“龍治普說,”未來,還需繼續保持初心,將繼續向六盤山貧困片區擴展,協助更多貧困家庭走上自我發展之路。”
(寧夏日報記者 時明霞 毛雪姣 文\視頻\圖片\播音)
|